锻造制胜未来的利刃我们应该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发表时间:2024-08-10 15:27:34 来源:视频新闻

  日前,《军队装备采购合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发布,这是近半年以来,习主席签署发布的有关军队装备建设的第三个法制文件。此前,《军队装备订购规定》和《军队装备试验鉴定规定》已逐步施行。这些法规文件的相继出台,不仅意味着我军军事装备现代化管理体系更趋完善,而且更加折射出军队现代化建设对武器装备发展的迫切需求。

  古人言,“器械不精,不可言兵。”武器装备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主要的因素,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翻阅人民军队的征战史,每一页都书写着以劣势装备战胜强敌的光辉范例,同时,在血火交融的革命征程中,我们的官兵也无时不期盼着能够早日拥有和掌握赶超敌人的先进武器装备。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门编号为587的75毫米口径山炮,它是长征时红军跨越千山万水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炮。在红军攻打湘西龙山城的战斗中,这门山炮用仅有的两枚炮弹,炸毁了敌人的两座机枪碉堡,帮助红军线,立下大功。此后翻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一路行军舍弃了很多装备,但一直都舍不得丢掉这门炮。战士们将这门山炮拆卸开来,一人或者两人抬一个零件,就这样一路抬到了陕北。

  一门山炮的背后,承载着红军将士对先进武器装备的爱护和渴求。我军建立之初,武器装备主要取之于敌,“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枪炮靠缴获,运输靠老蒋”,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新中国建立后,我军在武器装备发展历史中艰苦探索、勇于攻关,先后走过引进、仿制、自主研发等阶段,相继搞出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和高精尖技术。进入新时代,航母、东风系列战略导弹等大国重器威名远扬,人民空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以“运-20”“歼-20”为代表的“20”时代……穿越时空,我们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鲜明的脉络,即建设和拥有一支掌握先进装备的人民军队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武器装备现代化管理体系”、“加强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等关键词,一度成为军队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我军只有牵住科学技术创新的牛鼻子,走好科学技术创新这步先手棋,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战争作为一种暴力手段,从来不会放弃对科技的偏爱。如今,精准打击、斩首行动、无人作战、网络攻防等战争样式纷纷出现在局部战争中,其战争形态变革的背后,不能离开重大或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出现。军事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会带来武器装备的重大发展甚至升级换代,最终引起战争制胜机理和作战样式的深刻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事科学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武器装备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要想实现从大国走向强国,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要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这既是军事领域激烈竞争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习主席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紧跟世界军事革命特别是军事科技发展趋势,超前规划布局,加速发展步伐。”为实现我国军事科技在智能化时代的腾飞,我们第一步要深研新形势下的军事规律、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在战略高度厘清军事技术的发展模式,应时而变、顺势而为,以新理论指引新技术,谋求武器装备的超前发展,最终练成让对手防不胜防的“撒手锏”和“一招鲜”,才能实现“敌人怕什么我们就掌握什么”的目的。否则,刻舟求剑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同时,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推动科技强军,只能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路子。否则,就难以迎头赶上,开创未来。

  在构建武器装备现代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和培养一支党领导下的战略科学家队伍。回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历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秉持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才锻造出一大批“大国重器”。去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军事科技领域正是大国战略科学家竞争的核心战场。要掌握科技战场主动权,就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才华出众、视野开阔、甘于奉献的上驷之才,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而作为科技工作人员,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强军兴军伟大事业中去,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提供支撑。

  今天,中国和中国军队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由“大”到“强”,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奋进之路,也是一条充满博弈的竞进之路。我们唯有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坚定不移自主创新、坚持不懈奋勇攀登,方能铸造出锐不可当的锋刃,锻造出剑之所指、所向披靡的精兵劲旅。